奸同鬼蜮,行若狐鼠
奸同鬼蜮,行若狐鼠
典故与出处
“奸同鬼蜮,行若狐鼠”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这句话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描述汉景帝时期的宦官赵谈时所用。赵谈为人阴险狡诈,行为如同鬼蜮(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水怪,善于隐匿和暗中害人),行事像狐狸和老鼠一样,暗中活动,阴谋诡计多端。
意思解释
- 奸同鬼蜮:指人的行为如同鬼蜮般阴险、狡猾,专门暗中害人。
- 行若狐鼠:形容人的行为像狐狸和老鼠一样,狡猾、隐秘,常在暗中活动。
这句话整体上是用来形容那些心怀不轨、暗中搞阴谋诡计的人。
应用场景
-
政治斗争:在政治斗争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暗中搞小动作,破坏团结,制造矛盾。这时可以用“奸同鬼蜮,行若狐鼠”来形容他们的行为。
-
商业竞争:在商业竞争中,也会遇到一些企业或个人通过不正当手段,如窃取商业机密、恶意竞争等来打击对手,达到自己的目的。
-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一些人表面上和善,暗地里却在算计他人,也可以用此词来形容。
相关话题
-
古代政治斗争:中国古代的政治斗争中,宦官、外戚、权臣之间的争斗往往充满了阴谋诡计,如汉代的“七国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
道德与伦理:讨论人性中的阴暗面,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正直和诚信,避免成为“鬼蜮”或“狐鼠”。
-
法律与监管:探讨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防范和惩治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的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心理学角度: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通过阴谋诡计来达到目的,探讨其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
-
文化影响: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奸佞小人”的描绘和警示,如何通过文化教育来培养正直品质。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奸同鬼蜮,行若狐鼠”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对人性中阴暗面的深刻揭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警惕这种行为,同时也需要通过法律、道德和教育等多方面的力量,共同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