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群绝类:典故与应用
轶群绝类:典故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轶群绝类”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常见于诗词歌赋中。最早的出处之一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杜甫的《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尔来四十载,世事愈纷纱。无复当年志,空怀故国心。嗟乎!天意高难问,吾生行已蹉。轶群绝类,独步一时。”在这首诗中,杜甫用“轶群绝类”来形容自己年轻时才华横溢,超出常人。
意思
“轶群绝类”中的“轶”意为超出,“群”指群体,“绝”意为断绝,“类”指同类。合起来,“轶群绝类”形容某人或某物超出常规,卓尔不群,独一无二,超越了同类。
应用场景
-
文学作品: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赞美人物的才华或品格。例如,杜甫在《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用此词来表达自己对自己才华的自信。
-
人物评价:在现代,也常用于对杰出人物的评价。例如,某位科学家在其领域内的成就无人能及,可以说他是“轶群绝类”的科学家。
-
产品或服务:在商业领域,某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也可能被形容为“轶群绝类”,以突出其独特性和卓越性。
相关话题
-
古代文学中的才子佳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乏“轶群绝类”的才子佳人,如李白、杜甫、苏轼等,他们的诗词歌赋至今仍被传诵。
-
现代杰出人物:在当代社会中,许多领域的杰出人物,如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等,也被视为“轶群绝类”。例如,诺贝尔奖得主、世界级的艺术大师等。
-
文化传承:中国文化中对卓越人物的赞美和崇拜,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智慧、才华和品格的推崇。这种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延续。
-
教育与人才培养:如何培养“轶群绝类”的人才,是教育界一直探讨的话题。通过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等,旨在培养出更多具有独特才能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
社会价值观:在当今社会,如何定义和评价“轶群绝类”的人才,也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传统的才华与现代的创新能力如何结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总之,“轶群绝类”不仅是一个文学词汇,更是一种对卓越的追求和对独特个性的认可。它在古代和现代的应用中,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卓越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