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地动山摧:典故与应用

地动山摧:典故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地动山摧”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常见于诗词之中。最早的出处之一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杜甫的《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镜湖水涸鱼龙夜,江南地动山摧泣。

在这首诗中,杜甫用“地动山摧”来形容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悲痛。

意思

“地动山摧”直译为“大地震动,山岳崩塌”,比喻事态发展到极端,情况极为严重,常用来形容灾难性事件或极端的变化。它不仅指自然灾害,也可以用来描述政治、社会、经济等领域的巨大变动。

应用场景

  1. 自然灾害:当发生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媒体或报告中常用“地动山摧”来形容灾害的严重性。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许多报道都用此词来描述灾情的惨烈。

  2. 政治变革:在历史或政治评论中,当一个政权垮台或发生重大政治变动时,也会用到这个词。例如,描述清朝末年或辛亥革命时,常用“地动山摧”来形容旧制度的崩溃。

  3. 经济危机:在经济领域,当市场崩盘或金融危机爆发时,媒体或分析师可能会用“地动山摧”来形容经济的剧烈波动。

  4. 文学作品:在文学创作中,作者用此词来渲染剧情的高潮或悲剧性的转折点,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相关话题

  • 地震与地质学: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了解地震的成因、预测和防灾措施是现代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 历史上的重大变革:从秦末农民起义到辛亥革命,中国历史上不乏“地动山摧”的时刻,这些事件不仅改变了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文化和社会。

  • 文学中的自然与人文: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自然现象来比喻人事变迁,如“地动山摧”不仅是自然灾害的描述,更是人间悲剧的象征。

  • 灾难应对与心理健康:面对“地动山摧”式的灾难,如何进行心理重建和社会恢复也是现代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

通过对“地动山摧”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能理解其在文学中的应用,更能从中窥见中国历史、文化和自然灾害的多重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