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触目崩心:典故与现代应用

触目崩心:典故与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触目崩心”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体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哀江头》。杜甫在诗中写道:“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镜湖水枯,黄鹤楼空,珠帘半卷,触目崩心。”这里的“触目崩心”描绘了诗人面对昔日繁华、今日荒凉的景象时内心的悲痛与震撼。

意思

“触目崩心”直译为“触目惊心”,意思是看到某些情景或事物时,内心感到极大的震惊、悲伤或痛心。该词语不仅表达了视觉上的冲击,更强调了情感上的强烈反应。

应用场景

  1. 文学作品:在文学创作中,“触目崩心”常用来描述悲剧性的场景或人物命运的转折。例如,在小说或剧本中,当主人公面对亲人离世或家园被毁的场景时,作者可能会用“触目崩心”来描绘其内心的感受。

  2. 新闻报道:在新闻报道中,当记者报道灾难现场、战争后果或重大事故时,可能会用到“触目崩心”来形容现场的惨状,唤起观众或读者的同情和关注。

  3.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看到一些令人震惊或悲伤的事件,如车祸现场、自然灾害后的废墟等,也会用“触目崩心”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相关话题

  • 情感表达:在现代社会,如何通过语言艺术表达复杂的情感是文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触目崩心”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方式,揭示了人类在面对极端情况时的情感反应机制。

  • 文化传承: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词汇和典故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到古今情感的共鸣。

  • 心理健康:面对“触目崩心”的场景,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反应,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部分。学习如何面对和处理悲伤、震惊等强烈的情绪,对个人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 社会责任:当媒体或个人使用“触目崩心”来描述某些事件时,往往是为了唤起公众的关注和行动,推动社会对弱势群体或灾难受害者的帮助。

总之,“触目崩心”不仅是一个文学词汇,更是人类情感的深刻表达。它提醒我们,面对悲伤和震惊,我们需要有同理心和行动力,去改变或缓解那些触目惊心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