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激忿填膺: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激忿填膺: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激忿填膺”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典籍。最早见于《史记·魏公子列传》,其中记载了魏国公子无忌(信陵君)为救赵国,激愤于魏王不顾赵国危难的态度,决定私自调动魏国军队救援赵国。原文中写道:“公子于是乃激忿填膺,立发兵救赵。”这里的“激忿填膺”描述了公子无忌内心的愤怒和激动的状态。

意思

“激忿填膺”中的“激”是激发、激动的意思,“忿”是愤怒,“填”是充满,“膺”是胸膛。合起来就是形容一个人内心充满了愤怒和激情,情绪激动到极点,胸中仿佛被愤怒填满。

应用场景

在现代汉语中,“激忿填膺”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对某事感到极度愤怒或激愤的情形。例如,当看到不公正的事情发生时,人们可能会“激忿填膺”,表达强烈的不满和愤怒。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

  1. 社会不公:当人们看到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如贪污腐败、环境污染等,可能会激忿填膺,呼吁正义和公平。

  2. 个人遭遇:当个人或亲友遭遇不公正对待时,也会激起内心的愤怒和不平。

  3. 文学作品:在小说、戏剧中,人物在面对重大挫折或不公时,常用“激忿填膺”来描绘其心理状态。

  4. 政治评论:在政治评论中,评论员可能会用此词来表达对某些政策或事件的强烈不满。

相关话题

  • 情绪管理:如何在激忿填膺的情绪下保持理性,避免冲动行为,是现代社会中值得探讨的话题。

  • 正义感:激忿填膺往往与正义感紧密相关,讨论如何在愤怒中保持正义感的平衡。

  • 社会变革:历史上许多社会变革都是由激忿填膺的情绪推动的,探讨这种情绪如何转化为实际行动。

  • 心理健康:长期的激忿填膺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何通过心理咨询或自我调节来缓解这种情绪。

  •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对愤怒的表达和处理方式有差异,探讨中西方在面对激忿填膺时的文化差异。

“激忿填膺”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反映了人类面对不公和挫折时的自然反应。通过了解其典故和应用场景,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词语的内涵,还能从中学习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处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

promo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