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之不得:典故、出处与应用
求之不得:典故、出处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求之不得”一词源于中国古代典籍《诗经》中的《邶风·柏舟》篇。原文为:“汎彼柏舟,亦汎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寐求之。岂不怀归,畏此罪罟。”其中,“寤寐求之”即是“求之不得”的原型,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对某种事物的渴求而不得的无奈。
意思
“求之不得”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非常渴望得到某物或某事,但却无法如愿以偿。这种渴望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爱情、友情、事业成功等。
应用场景
-
情感表达:在文学作品或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对某人或某事有强烈的感情或渴望时,常用“求之不得”来表达这种心境。例如,“他求之不得她的爱,但她却心有所属。”
-
事业追求:在职业生涯中,当一个人对某个职位、项目或机会非常渴望,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时,也会用此词。例如,“他求之不得这个项目负责人的位置,但最终还是落选了。”
-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对某件商品、服务或体验有强烈的需求但无法满足时,也会用到这个词。例如,“这款限量版手机,很多人都求之不得。”
相关话题
-
心理健康:长期的“求之不得”状态可能会导致心理压力,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学家建议通过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满足感等方法来缓解这种心理状态。
-
消费文化:在现代社会,广告和营销策略常常利用人们的“求之不得”心理,推动消费者购买行为。了解这种心理机制有助于消费者做出更理性的消费决策。
-
文学与艺术:许多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都以“求之不得”为主题,探讨人性的复杂和欲望的无常。例如,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对真相的渴求,最终却导致了悲剧。
-
哲学思考:从哲学角度看,“求之不得”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幸福和意义的永恒追求。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人类存在的重要部分,推动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总之,“求之不得”不仅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更是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心理现象。它提醒我们,生活中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但正是这种追求和渴望,构成了我们生命的动力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