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哀鸿遍地:典故、出处与应用

哀鸿遍地:典故、出处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哀鸿遍地”一词源于中国古代典籍《诗经·小雅·鸿雁》中的“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在《诗经》中,鸿雁被用来比喻流离失所、哀伤悲鸣的人们。到了汉代,班固在《汉书·王莽传》中首次使用了“哀鸿遍地”这一成语,描述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惨状:“哀鸿遍地,百姓流离失所。”

意思

“哀鸿遍地”直译为“哀伤的鸿雁遍布各地”,比喻到处都是哀伤哭泣的人,形容社会动荡、灾难频繁、人民生活困苦的景象。这个成语生动地描绘了灾难或战乱之后,人民流离失所、哀声遍野的悲惨情景。

应用场景

  1. 自然灾害:当发生地震、洪水、旱灾等自然灾害时,媒体常用“哀鸿遍地”来描述灾区人民的悲惨境遇。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许多报道中都提到了“哀鸿遍地”。

  2. 战争与动乱:在战争或社会动荡时期,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描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例如,描述二战期间欧洲的惨状时,常用此词。

  3. 经济危机:在经济萧条或金融危机期间,失业率上升,生活困难的家庭增多,媒体也会用“哀鸿遍地”来形容这种经济困境。

  4. 文学作品:在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渲染悲惨氛围或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也会使用这个成语。

相关话题

  • 灾后重建:在灾难之后,如何进行有效的救援和重建工作,避免“哀鸿遍地”的悲剧再次发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 社会保障:讨论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在灾难或经济危机时提供足够的支持,减少人民的痛苦。

  • 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的频发与环境恶化有关,如何通过环境保护减少灾害的发生也是一个重要话题。

  • 战争与和平:探讨战争的残酷性,呼吁和平,避免“哀鸿遍地”的悲剧。

  • 文化传承:通过文学、历史等途径传承“哀鸿遍地”这一成语的文化内涵,提醒后人珍惜和平,关注民生。

“哀鸿遍地”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历史的见证和社会的写照。它提醒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人民的疾苦,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是国家发展的根本。通过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关注现实,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