焮天铄地: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焮天铄地: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焮天铄地”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常见于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中。杜甫在《秋兴八首》其一中写道:“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其中,“焮天铄地”虽未直接出现,但其意境与“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相近,描绘了自然界的壮观景象,表达了天地的浩大与威严。
意思
“焮天铄地”直译为“烧天熔地”,形容事物或现象极其壮观、威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不仅指自然现象,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气势、事业的宏大或某种事件的重大影响。
应用场景
-
文学作品:在古诗词中,“焮天铄地”常用来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或表达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例如,描写山川大河的壮阔,或是赞颂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
-
现代媒体:在新闻报道或影视作品中,常用“焮天铄地”来形容重大事件或人物的出现。例如,某位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或是某项科技突破的发布,都可能被形容为“焮天铄地”。
-
日常生活:在日常交流中,人们也可能用“焮天铄地”来形容某人或某事的影响力。例如,“他的演讲真是焮天铄地,让人深受震撼。”
相关话题
-
自然景观:中国有许多自然景观,如黄山、长江三峡、张家界等,这些地方的壮丽景色可以用“焮天铄地”来形容。
-
历史人物: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等,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都可被称为“焮天铄地”。
-
科技进步: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如航天技术、互联网革命等,也可以用“焮天铄地”来形容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
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典故和成语,如“焮天铄地”,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力,也承载了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
环境保护:在讨论环境问题时,“焮天铄地”可以用来形容自然的伟大,同时提醒人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总之,“焮天铄地”不仅是一个文学词汇,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蕴含着中国人对自然、历史和人文的深刻理解和敬畏。它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