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篇累幅: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连篇累幅: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连篇累幅”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中的一首:“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里的“连篇累幅”指的是那些篇幅冗长、内容繁杂的文章。杜甫用此词来讽刺当时一些浮华轻薄的文风。
意思
“连篇累幅”本意是指文章或书籍篇幅很长,内容繁多,层层叠叠,犹如布帛连缀在一起。现今,这个成语多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论冗长、啰嗦,缺乏精炼。
应用场景
-
文学评论:在文学批评中,常用“连篇累幅”来评价那些过于冗长的作品。例如,评论家可能会说某部小说“连篇累幅,缺乏紧凑的叙事结构”。
-
日常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遇到长篇大论的演讲或文章时,也会用“连篇累幅”来表达不耐烦的情绪。例如,“他的报告连篇累幅,实在让人难以忍受。”
-
学术写作:在学术界,研究者在撰写论文时,常常需要避免“连篇累幅”,以确保文章的精炼和逻辑性。
相关话题
-
简洁之美:在现代社会,简洁被视为一种美德。无论是设计、写作还是演讲,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更受欢迎。简洁不仅节省时间,还能提高信息的传达效率。
-
信息过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每天面对的信息量剧增,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找到有价值的内容成为一大挑战。“连篇累幅”在这种背景下更显负面,因为它增加了信息筛选的难度。
-
文风变迁:从古至今,文风经历了多次变迁。从魏晋南北朝的骈体文,到唐宋的古文运动,再到现代的白话文,每个时期都有对文风简洁与繁复的不同追求。“连篇累幅”反映了文风的一个侧面。
-
教育与写作:在教育中,教师常常鼓励学生写出简洁有力的文章,避免“连篇累幅”。这不仅是写作技巧的训练,也是思维逻辑的培养。
-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对文章长度和风格的接受度不同。在一些文化中,长篇大论被视为知识渊博的表现,而在另一些文化中,简洁被视为智慧的体现。
总之,“连篇累幅”不仅是一个文学批评的术语,更是反映了人们对信息表达方式的态度和追求。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在保持内容丰富的同时,做到简洁明了,是每一个信息传播者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典故和应用,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演变,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有效地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