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历可辨: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历历可辨: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历历可辨”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典籍,常见于《史记》等经典文献中。其中,《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径驰下壁,汉军皆披靡,遂斩汉军数百人。项王至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在这段典故中,“历历可辨”并没有直接出现,但项羽的形象和他的决绝之举,历历在目,清晰可辨,体现了这一词汇的内涵。
意思
“历历可辨”意思是形容事物清晰可辨,历历在目,非常清楚明白。用来说明某事或某物非常显著,容易辨认。
应用场景
-
历史叙述:在历史文献或历史故事中,用来描述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细节,如上文提到的项羽的悲壮之举。
-
文学作品:在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中,用来描绘景物或人物的特征,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山间小径,树木参天,鸟语花香,历历可辨。”
-
日常生活:在日常交流中,当我们需要强调某事物的清晰度或某人的特征时,也会用到这个词。例如:“他讲的故事,细节丰富,历历可辨。”
-
教育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学生的进步或某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这次考试,学生们的进步历历可辨。”
相关话题
-
历史人物的悲壮:项羽的悲歌与决绝,体现了古代英雄的豪情与悲壮,值得我们探讨英雄主义与命运的纠葛。
-
文学中的细节描写: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是增强作品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历历可辨”正是这种描写的极致表现。
-
心理学中的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清晰的记忆往往是通过细节的重现来实现的,“历历可辨”可以用来描述这种记忆的清晰度。
-
文化传承:通过典故和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文化的精髓,传承中华文化的智慧。
通过“历历可辨”这一成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英雄的风采,也能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其应用的场景,体现了中国语言的丰富性和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