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觥走斝:古代宴饮的盛况
飞觥走斝:古代宴饮的盛况
典故与出处
“飞觥走斝”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宴饮文化。觥(gōng)和斝(jiǎ)都是古代的酒器,觥是一种盛酒的角形容器,斝则是一种有三足的酒器。成语中的“飞”和“走”形容酒器在宴席上频繁传递、流转不息的场景。
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史记·项羽本纪》,其中记载了项羽与刘邦在鸿门宴上的情景:“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虽然文中没有直接提到“飞觥走斝”,但宴席上的紧张气氛和酒器的频繁传递可想而知。
意思
“飞觥走斝”形容宴席上酒杯来回传递,宾主尽欢的热闹场面,象征着宴饮的盛况和宾客之间的融洽。
应用场景
-
古代宴饮:在古代,宴饮是社交的重要方式,宾客之间通过饮酒来增进感情,表达敬意。无论是宫廷宴会、士大夫之间的聚会,还是民间庆典,都可能出现“飞觥走斝”的场景。
-
现代宴会:虽然现代宴会形式有所变化,但“飞觥走斝”仍然可以用来形容热闹非凡的宴会场面,如婚宴、庆功宴等。
-
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用“飞觥走斝”来描绘宴饮的盛况,增添故事的氛围和情节的生动性。
相关话题
-
酒文化: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酒不仅是饮品,更是文化的载体。酒器的演变、酒礼仪的形成、酒在诗词歌赋中的地位等,都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
宴饮礼仪:古代的宴饮有严格的礼仪规范,从座次安排到敬酒顺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
-
鸿门宴: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宴会,鸿门宴不仅是政治斗争的舞台,也是宴饮文化的展示。通过对鸿门宴的分析,可以了解古代宴饮的政治功能。
-
酒器演变:从青铜器到瓷器,从觥、斝到杯、盏,酒器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
饮酒与健康:现代研究表明,适量饮酒有益健康,但过量饮酒则有害。古代的“飞觥走斝”是否也暗示了饮酒的度量问题?
通过“飞觥走斝”这一成语,我们不仅能窥见古代宴饮的盛况,还能从中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无论是作为历史典故,还是现代生活的比喻,它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