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俗不可耐: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俗不可耐: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俗不可耐”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新乐府·杜陵叟》中的诗句:“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里的“俗不可耐”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其中的“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已经体现了对世俗的厌恶和不堪忍受。

到了宋代,词人柳永在《凤归云》中写道:“俗不可耐,怎生消遣?”这里的“俗不可耐”已经明确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烦。

意思

“俗不可耐”直译为“世俗到让人无法忍受”,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过于世俗、庸俗、低俗,令人感到厌烦或难以忍受。它不仅是对外在行为的评价,更是对内在品质的批评。

应用场景

  1. 文学作品:在小说、戏剧中,作者常用“俗不可耐”来描绘一些人物的性格或行为,以此来讽刺或批评社会现象。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对阿Q的描写就带有这种意味。

  2. 日常生活:当人们遇到一些过于世俗、缺乏品位的行为或事物时,可能会用“俗不可耐”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例如,看到一些低俗的娱乐节目或听到一些不堪入耳的言语。

  3. 社交媒体:在网络时代,网友们也常用“俗不可耐”来评论一些过于商业化、缺乏创意的广告或内容。

相关话题

  • 文化品位:讨论什么是高雅,什么是低俗,如何提升个人的文化品位。

  • 社会风气:探讨当前社会风气中的庸俗化现象,如过度消费、炫富等。

  • 审美疲劳:分析人们对重复、缺乏创新的内容感到厌烦的心理状态。

  • 传统与现代:探讨传统文化中的高雅与现代社会中的低俗现象之间的对比。

  • 教育与审美:如何通过教育提升国民的审美能力,减少“俗不可耐”的现象。

“俗不可耐”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反映。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提升。通过对这一成语的理解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身行为的意义,避免陷入世俗的泥潭,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一个反思的角度,推动文化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