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痛仇快:典故、出处与应用
亲痛仇快:典故、出处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亲痛仇快”这一成语源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在汉代,魏其侯窦婴与武安侯田蚡之间存在政治斗争。窦婴是汉景帝的外戚,而田蚡则是汉武帝的舅舅。两人在朝中争权夺利,最终田蚡设计陷害窦婴,导致窦婴被杀。窦婴的死不仅让他的亲人感到悲痛,也让他的政敌田蚡感到快意。这就是“亲痛仇快”的典故。
意思
“亲痛仇快”直译为“亲人感到痛苦,仇人感到快乐”,引申为某人或某事让亲近的人感到痛苦,而让敌人或对手感到高兴或满足。通常用来形容一种不利于己方、却让对手得利的局面。
应用场景
-
政治斗争:在政治斗争中,常见对手利用各种手段打击对手,导致对手的支持者或亲信受损,而对手则从中获利。例如,某位政治人物因丑闻被对手揭发,导致其支持率下降,支持者失望,而对手则因此受益。
-
商业竞争:在商业领域,竞争对手可能会通过不正当手段,如恶意收购、散布谣言等方式,损害竞争对手的利益,从而使自己在市场上占据优势。
-
家庭矛盾:家庭内部的矛盾也可能导致“亲痛仇快”的局面。例如,兄弟姐妹之间为争夺遗产而反目成仇,最终让外人或不相关的人从中获利。
相关话题
-
政治伦理:讨论政治斗争中的道德底线,如何在竞争中保持正直和公平。
-
商业道德:探讨企业在竞争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避免不正当竞争。
-
家庭和睦:如何处理家庭内部的矛盾,避免让外人或不相关的人从中获利。
-
心理健康:面对“亲痛仇快”的局面,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陷入负面情绪的循环。
-
法律与正义:法律在防止“亲痛仇快”局面中的作用,如何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公平正义。
“亲痛仇快”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利益冲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尽量避免这种局面的发生,追求和谐共处,公平竞争。通过法律、道德和伦理的约束,我们可以减少“亲痛仇快”的悲剧,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