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超尘拔俗:典故、出处与应用

超尘拔俗:典故、出处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超尘拔俗”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文学,常见于诗词歌赋之中。最早的出处之一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杜甫的《赠李白》诗中:“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船新。青山独归远,超尘谁与群。”这里的“超尘”指的是李白超凡脱俗的才华和品格,脱离凡尘,卓尔不群。

意思

“超尘拔俗”意思是超出凡尘,脱离世俗,形容人的品格、才华或行为高尚、卓越,不同于常人。它不仅指的是外在的表现,更多的是内在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

应用场景

  1. 文学作品: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形容那些才华横溢、品格高尚的人物。例如,李白、苏轼等文人墨客常被后人以此词赞美。

  2. 日常生活:在现代社会中,“超尘拔俗”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道德、艺术、学术等方面有卓越成就的人。例如,一个在学术界有重大贡献的学者,或是一个在艺术创作上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家。

  3. 影视作品:在电影、电视剧中,常常用“超尘拔俗”来描述那些具有非凡魅力或能力的角色,如武侠小说中的侠客或仙侠剧中的仙人。

相关话题

  • 仙风道骨:与“超尘拔俗”有相似之处,形容人有仙气,超凡脱俗。

  • 出淤泥而不染:出自周敦颐的《爱莲说》,比喻人在污浊环境中保持高洁的品质。

  • 高山仰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形容对高尚人格的敬仰。

  • 清高:指人的品格高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 隐士文化:中国古代有许多隐士,他们选择远离尘世,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体现了“超尘拔俗”的精神。

在中国文化中,“超尘拔俗”不仅是一种对人的赞美,更是一种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它反映了中国人对精神自由、道德高尚的向往。无论是在古代的隐士文化,还是在现代的艺术创作中,这种精神都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通过对“超尘拔俗”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中国文化中对人格修养的重视,以及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这样的文化内涵,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追求人生意义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