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亡逐北:典故与应用
追亡逐北:典故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追亡逐北”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军事用语,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这段典故讲述了晋国和秦国联手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出使秦国,说服秦穆公撤军,最终使郑国免于灭亡。在这个故事中,“追亡逐北”指的是追击败逃的敌军。
意思
“追亡逐北”中的“亡”指的是逃亡的敌人,“北”在古代指的是败逃。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在战场上追击败逃的敌人,形容军队的勇猛和胜利。
应用场景
-
军事用语:在军事历史或军事小说中,常用来描述一方的军队在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后,继续追击溃败的敌军。例如:“三国时期,诸葛亮指挥蜀军大败魏军,追亡逐北,魏军损失惨重。”
-
比喻: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来比喻某人在某一领域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继续扩大战果。例如:“在商战中,公司A通过一系列的创新策略,击败了竞争对手,追亡逐北,迅速占领了市场。”
-
文学作品:在古典小说中,常见于描写战争场面或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例如《三国演义》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描写。
相关话题
-
古代战争策略:讨论古代战争中常用的策略,如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等,如何在战场上取得优势。
-
烛之武的智慧:探讨烛之武在危急时刻的智慧和外交手腕,如何通过语言的力量改变战争局势。
-
成语的演变:追溯“追亡逐北”这一成语在历史上的使用和演变,了解其在不同时期的含义变化。
-
军事文化:探讨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对现代军事思想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现代战争中应用古代智慧。
-
历史人物的决策:分析历史上像晋文公、秦穆公等人物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如何影响了战争的走向。
通过这些话题,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追亡逐北”的含义,还能从中学习到古代智慧在现代生活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