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函钜椟:典故与应用
鸿函钜椟:典故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鸿函钜椟”这一成语源自中国古代典籍《史记·魏公子列传》。在该传记中,记载了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的故事。信陵君为了救赵国,借助侯嬴的计策,窃取了魏国国君魏安釐王的兵符,成功调动魏国军队救援赵国。事后,信陵君将兵符藏于一个巨大的木匣(钜椟)中,并用一封长信(鸿函)封存,以示对魏王的忠诚和对自己行为的解释。
意思
“鸿函”指的是长篇大论的书信或文书,而“钜椟”则指的是巨大的木匣或箱子。合起来,“鸿函钜椟”比喻用长篇大论的书信或文书来封存或解释某件重要的事情,通常用于表达对某事的高度重视或郑重其事。
应用场景
-
政治外交:在古代,君王之间或国家之间的重要通信,往往会使用“鸿函钜椟”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对事件的重视。例如,古代的国书、盟约等。
-
文学创作: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会用“鸿函钜椟”来描述主人公在关键时刻写下的重要信件或遗书,增加情节的戏剧性和深度。
-
现代商业:在现代商业环境中,公司在进行重大决策或发布重要声明时,也可能使用类似的表达方式。例如,公司高层在发布重大战略调整或并购消息时,可能会用长篇大论的报告来详细解释决策的背景和意义。
相关话题
-
信陵君的义举:信陵君魏无忌的义举不仅体现在他救赵的行为上,更在于他事后对魏王的忠诚和解释,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的道德风范。
-
兵符的象征:兵符在古代是调兵遣将的凭证,象征着权力和信任。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也反映了古代政治中的权力斗争和信任危机。
-
古代通信方式:古代的通信方式多样,从简牍到帛书,再到后来的纸张,每一种方式都承载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
忠诚与背叛:信陵君的行为在当时被视为忠诚与背叛的双重象征,引发了后世对忠诚、义气和政治伦理的讨论。
-
文化遗产:《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学巨著,其中的故事不仅是历史记载,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鸿函钜椟”这一成语的流传,正是这种文化传承的体现。
通过“鸿函钜椟”这一成语,我们不仅能了解到古代的政治智慧和文化内涵,还能从中汲取对现代社会有益的启示,如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在重大决策中表达诚意和尊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