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赍志而没:典故与应用

赍志而没:典故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赍志而没”一词源于中国古代典籍《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他因忠于楚国而遭到排挤,最终在绝望中投汨罗江自尽。《史记》中记载:“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楚,楚王使屈平于秦,屈平不欲行,怀王怒而迁之。屈平既迁,怀王又悔,欲复用之,屈平终不复仕,遂自沉汨罗以殉。”这里的“赍志而没”正是指屈原带着自己的志向和理想而死去。

意思

“赍志而没”的意思是带着自己的志向、理想或未完成的心愿而死去。其中,“赍”有携带、持有的意思,“志”指志向、理想,“没”则是死亡的意思。整个词语表达了一种悲壮和无奈,描述了那些怀有远大抱负却未能实现的人们在生命终结时的遗憾。

应用场景

  1. 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赍志而没”常用来描写那些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剧人物。例如,描写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人物的诗词中,常用此词来表达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未完成的使命。

  2. 历史评价:在历史评价中,用来描述那些在政治斗争中失败或因理想未能实现而英年早逝的政治家、学者或艺术家。

  3.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可能用“赍志而没”来表达对逝去亲友的哀悼,特别是当他们生前有未完成的梦想或事业时。

相关话题

  • 忠诚与理想:屈原的忠诚与他的理想主义是“赍志而没”这一词语的核心。讨论忠诚与理想的冲突与融合,是理解这一词语的关键。

  • 悲剧人物:中国历史上不乏“赍志而没”的悲剧人物,如屈原、岳飞、文天祥等。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悲剧,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 文化传承:屈原的《离骚》等作品不仅是文学经典,也是中国文化中忠诚、理想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

  • 现代意义:在现代社会,“赍志而没”也引发了关于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讨论。许多人可能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遭遇挫折,但他们的精神和努力仍然值得尊敬和传承。

  • 心理健康:从心理学角度看,“赍志而没”也提醒我们关注那些在生活中感到失意或挫败的人,帮助他们找到新的方向和希望,避免悲剧的发生。

通过对“赍志而没”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能理解这一词语的深刻内涵,还能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激励自己在面对困难时不放弃理想,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