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辔收帆:典故与应用
返辔收帆:典故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返辔收帆”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其中记载了东汉名将马援的一段事迹。马援在平定交趾(今越南北部)叛乱后,准备返回中原。途中,他见到了一个名叫“返魂树”的树木,传说此树能使人魂魄归来。马援感慨道:“此树名虽佳,奈何吾归路无此树也!”意思是说,虽然这个树名很好,但可惜我回归的路上没有这样的树。由此引申出“返辔收帆”的成语。
意思
“返辔收帆”原意是指驾车的人拉紧缰绳,船夫收起船帆,象征着停止前进,准备返回或停留。引申义则指停止前进,准备回归或结束某项活动,常用于形容人生的某个阶段结束,或某项任务完成后的状态。
应用场景
-
人生阶段的结束:当一个人完成了一段重要的旅程或人生阶段,如退休、结束长期的海外工作等,可以用“返辔收帆”来形容这种状态。例如,“他终于返辔收帆,结束了三十年的海外生活,回到了故乡。”
-
任务的完成:在完成一个长期的项目或任务后,团队成员可以用此成语来表达任务的圆满结束。例如,“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的项目终于返辔收帆,成功交付。”
-
文学作品中的引用: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用“返辔收帆”来描写人物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后,终于可以安然归来或结束一段旅程。例如,“在经历了无数的风浪之后,船终于返辔收帆,平安抵达了港口。”
相关话题
-
马援与交趾之战:马援作为东汉名将,他的生平事迹不仅包括平定交趾,还涉及到其他军事行动和政治活动。他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
-
古代交通工具:古代的交通工具如马车和帆船,不仅是运输工具,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它们在古代战争、贸易和文化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成语的演变:许多成语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了解这些背景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成语的内涵和使用场合。
-
返魂树的传说:返魂树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具有神秘色彩,象征着生命的轮回和归宿,体现了古人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
文化中的归乡情结:中国文化中,归乡是一种深厚的情感表达,许多文学作品和诗词都以此为主题,表达对故土的思念和回归的渴望。
通过“返辔收帆”这一成语,我们不仅能看到古代交通工具的使用,还能感受到中国文化中对生命历程的深刻理解和对归宿的向往。无论是个人生活中的阶段性结束,还是大型项目的完成,“返辔收帆”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诗意而深刻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