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作吏:典故与应用
一行作吏:典故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一行作吏”这一成语出自《论语·微子篇》,原文是:“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这段话中,子路遇到的隐士批评了孔子,说他不从事劳动,不懂得农事,隐含着对孔子不仕的批评。子路则反驳说,君子之仕是为了行义,不应因为个人洁身自好而废弃君臣之义。
意思
“一行作吏”原意是指一个人去做官吏,引申为一个人去做某件事情或承担某种责任。现多用于讽刺或批评那些只顾个人利益,不顾大局的人。
应用场景
-
批评不顾大局的行为:在现代社会中,当有人为了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时,常用“一行作吏”来批评这种行为。例如,某公司员工为了自己的晋升机会,不惜损害团队利益,这种行为可以被形容为“一行作吏”。
-
讽刺官僚主义:在政府或企业中,如果某领导只顾自己的政绩,不顾下属的实际困难,也会被讽刺为“一行作吏”。
-
教育与引导:在教育中,教师可以用这个典故来引导学生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相关话题
-
隐士文化:中国古代有许多隐士,他们选择隐居山林,远离官场,追求个人精神自由。子路遇到的丈人就是这种隐士的典型代表。
-
儒家伦理:儒家强调君臣、父子、兄弟等伦理关系,子路的反驳体现了儒家对这些伦理的重视。
-
仕与隐:中国历史上,仕与隐一直是士大夫阶层面临的两难选择。仕是为了实现抱负,隐则是为了保持个人操守。
-
个人与集体:现代社会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依然是重要的议题。“一行作吏”提醒我们,个人利益不应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
-
职业道德:在职业生涯中,如何平衡个人发展与团队合作,是每个职场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通过“一行作吏”这一典故,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士大夫的选择困境,也可以反思现代社会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如何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不忘集体责任和大局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