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山濯濯: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童山濯濯: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童山濯濯”一词源于中国古代典籍《史记·项羽本纪》。在项羽与刘邦的楚汉争霸中,项羽曾在垓下之战中被刘邦围困,项羽突围时,面对四面楚歌,感慨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逃亡途中,他看到一片荒凉的山野,感叹道:“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里的“童山濯濯”正是用来形容那片荒凉、光秃秃的山野。
意思
“童山濯濯”形容山上没有树木,显得光秃秃、荒凉的样子。其中,“童”指的是光秃秃的山,“濯濯”则形容山的荒凉和光滑。整个词语传达出一种荒芜、萧瑟的景象。
应用场景
-
文学作品:在古诗词中,常用“童山濯濯”来描绘荒凉的景象,表达一种悲凉、孤寂的情感。例如,杜甫的《秋兴八首》中的“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这里的“巫山巫峡气萧森”就隐含了“童山濯濯”的意境。
-
环境保护:在现代社会,“童山濯濯”常被用来描述由于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而导致的生态荒漠化现象。环保组织和政府部门在宣传环境保护时,常常用此词来警示人们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
社会评论:在社会评论中,“童山濯濯”也被用来比喻某些领域或行业的空虚、缺乏创新或人才的现象。例如,评论某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时,可以说“文化产业如童山濯濯,亟待注入新鲜血液。”
相关话题
-
生态恢复:讨论如何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来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避免“童山濯濯”的景象。
-
文化传承: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避免文化领域的“童山濯濯”。
-
创新与发展:分析如何在科技、经济等领域注入新鲜血液,避免行业发展的停滞和空虚。
-
历史与文学:通过“童山濯濯”这一典故,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观和人文情怀。
通过“童山濯濯”这一词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荒凉景象的悲叹,也能引发现代人对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思考。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社会评论,“童山濯濯”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审视和反思我们所处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