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人人得而诛之:典故与应用

人人得而诛之:典故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人人得而诛之”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典籍《论语》。在《论语·颜渊》中,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随后,子贡又问:“如有杀其君者,子必闻之乎?”孔子回答:“闻之矣。”子贡接着问:“闻之则必诛之乎?”孔子说:“非其君而诛之,吾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这段话中,孔子提到了“非其君而诛之”,意思是如果不是自己的君主,却要诛杀他,这是不对的。但在后世的演变中,“人人得而诛之”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犯下大罪,任何人都有权将其惩治。

意思

“人人得而诛之”直译为“每个人都可以去惩罚他”,引申为一个人犯下滔天大罪,任何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去惩治他。这种说法通常用于形容那些犯下严重罪行、道德败坏、为人所不齿的人。

应用场景

  1. 法律与道德:在法律层面,某些罪行如叛国、谋杀等,法律赋予了国家和人民惩治的权利。在道德层面,某些行为如欺诈、背叛等,也会使一个人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对象。

  2. 历史人物:历史上一些被视为“国贼”或“汉奸”的人物,如秦桧、汪精卫等,他们的行为被后人视为大逆不道,任何人都有理由谴责和惩治他们。

  3. 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人人得而诛之”来描绘反派角色,如《水浒传》中的高俅、《三国演义》中的董卓等。

相关话题

  • 法律与正义:讨论法律如何定义和惩治罪行,以及正义的实现方式。

  • 道德与伦理:探讨社会道德标准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 历史评价:分析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人人得而诛之”的共识。

  • 文化传承:探讨成语、典故在中国文化中的传承和演变,如何通过语言传达价值观。

  • 现代应用:在现代社会中,“人人得而诛之”是否还有其适用性?如何在网络时代处理这种“公审”现象?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人人得而诛之”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正义、道德和法律的理解与实践。它提醒我们,任何行为都有其后果,而社会对某些行为的集体谴责和惩治,体现了集体意志和道德标准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