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难遇:典故、出处与应用
百年难遇:典故、出处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百年难遇”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记·魏世家》中记载的魏文侯与李克的一段对话。魏文侯问李克:“今欲致天下之士,奈何?”李克回答:“君欲致士,先从亲者始。”魏文侯又问:“亲者谁也?”李克说:“君之亲者,莫如父兄。”魏文侯说:“父兄已死,奈何?”李克回答:“君之亲者,莫如故旧。”魏文侯又问:“故旧已亡,奈何?”李克说:“君之亲者,莫如贤人。”魏文侯说:“贤人难得,奈何?”李克最后说:“君之亲者,莫如百姓。”魏文侯感叹:“百姓难得,百年难遇。”
这段对话中,“百年难遇”用来形容贤人或百姓的难得,体现了对人才和民心的重视。
意思
“百年难遇”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极其稀有、难得一见,强调其珍贵性和独特性。它的意思是指在百年时间里都很难遇到一次,突出其罕见程度。
应用场景
-
人才选拔:在人才招聘或选拔中,常常用“百年难遇”来形容某位候选人的卓越才能。例如,“这位科学家被誉为百年难遇的天才。”
-
自然现象:对于一些罕见的自然现象,如百年一遇的日食、极光等,也会用到这个词。例如,“这次的极光现象被称为百年难遇的奇观。”
-
文化艺术:在文化艺术领域,某些杰出的作品或艺术家也被称为“百年难遇”。例如,“他的画作被认为是百年难遇的艺术瑰宝。”
-
历史事件: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也可能被如此形容。例如,“这次的经济危机被称为百年难遇的金融风暴。”
相关话题
-
人才培养:讨论如何培养和发现“百年难遇”的人才,强调教育和环境的重要性。
-
自然奇观:探讨自然界中那些罕见的现象,如何保护和欣赏这些自然遗产。
-
文化传承:如何通过文化传承来保留和发扬那些“百年难遇”的艺术作品和文化遗产。
-
历史反思:通过历史上的“百年难遇”事件,分析其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提倡从历史中学习。
-
科技创新:在科技领域,如何通过创新来创造“百年难遇”的技术突破,推动社会进步。
“百年难遇”不仅是一个形容词,更是一种对卓越、稀有和珍贵的敬意。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保护那些难得的资源和人才,同时也激励我们去追求卓越,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百年难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