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篇累牍: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连篇累牍: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连篇累牍”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典籍和书信文化。其中,“篇”指的是书籍或文章的章节,“牍”则是古代的一种书写材料,类似于竹简或木牍。成语中的“连篇”指的是文章篇幅之长,“累牍”则指的是书信或文书的繁多。
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后汉书·马援传》,其中记载了马援写给兄长马员的信:“今欲自劾,乞骸骨归,兄若不许,弟且遣妻还,以示不复顾家,兄若犹不许,弟将连篇累牍,以明此心。”这里,马援用“连篇累牍”来形容自己将写大量的信件来表达自己的决心。
意思
“连篇累牍”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用来形容文章或书信的冗长、繁多,带有一定的贬义,暗示内容可能过于啰嗦或重复。
应用场景
-
文学创作:在文学评论中,批评一部作品过于冗长或重复时,可能会用到“连篇累牍”。例如,“这部小说虽然情节丰富,但有些章节连篇累牍,影响了阅读体验。”
-
公文写作:在公文写作中,如果一份报告或文件内容过于繁杂,可能会被批评为“连篇累牍”,建议简化或精炼。
-
日常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当朋友或同事不停地讲述一个冗长的故事或问题时,也可以用“连篇累牍”来形容对方的言语。
相关话题
-
简洁之美:在现代社会,简洁被视为一种美德。无论是写作、演讲还是日常交流,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更受欢迎。讨论如何在保持信息完整性的同时,避免“连篇累牍”。
-
信息过载: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人们每天接收的信息量巨大,如何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保持清晰的思维和有效的沟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
书信文化:虽然现代通信技术发达,但书信文化仍有其独特的魅力。探讨书信的艺术,如何在书信中表达情感而不显得冗长。
-
文学批评:在文学批评中,如何评价一部作品的长度和内容的重复性,是文学评论家需要考虑的问题。讨论如何在保持作品深度和广度的同时,避免读者感到疲惫。
-
教育与写作:在教育中,教导学生如何写出简洁而有力的文章,是写作教育的重要一环。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简洁写作能力。
通过对“连篇累牍”这一成语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了解了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还能从中学习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更有效地进行沟通和表达。无论是文学创作、公文写作还是日常交流,简洁而有力的表达方式总是更受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