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百不一存:典故与现代应用

百不一存:典故与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百不一存”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最早见于《史记·项羽本纪》,其中记载了项羽在垓下之战失败后,感叹自己昔日的八千子弟兵如今“百不一存”,表达了对昔日战友的怀念和对自己命运的感慨。项羽在逃亡途中,面对追兵和绝境,发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歌,表现出英雄末路的悲凉。

意思

“百不一存”直译为一百个人中存活不到一个,引申为形容损失惨重,十不存一,极少存活或保存下来。常用来描述战争、灾难、疾病等导致的大量人员或物资的损失。

应用场景

  1. 历史事件:在描述战争或灾难时,常用“百不一存”来形容惨烈的损失。例如,描述二战期间的南京大屠杀时,提到幸存者“百不一存”,以突出事件的残酷性。

  2. 文学作品:在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中,作者常用此成语来渲染悲剧氛围,表达对逝去的生命或事物的缅怀。

  3. 日常生活:在日常交流中,当谈及某一群体或物种的数量急剧减少时,也会用到这个成语。例如,讨论濒危动物的保护时,可能会说“这些动物在野外百不一存”。

相关话题

  • 生态保护: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张,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讨论生态保护时,“百不一存”可以用来强调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 历史记忆:在历史教育中,提及战争、灾难等重大事件时,“百不一存”可以帮助后人理解历史的残酷,增强对和平的珍惜。

  • 文化传承:许多传统文化、技艺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消失,“百不一存”可以用来表达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担忧和保护的必要性。

  • 社会问题:在讨论社会问题如贫困、疾病等时,“百不一存”可以用来描述某些群体在社会变迁中的困境,呼吁社会关注和帮助。

通过“百不一存”这一成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生的无常,还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其广泛的应用场景。它提醒我们珍惜生命、保护环境、传承文化,同时也激励我们面对困难时不放弃希望。无论是历史的回顾还是现实的反思,“百不一存”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思考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