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上下: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举国上下: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举国上下”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举国而谋之,犹恐不济。”这里的“举国”指的是整个国家或全体国民。到了汉代,班固在《汉书·贾谊传》中写道:“举国上下,咸知其贤。”这里的“举国上下”已经开始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用法,意指从国家最高层到普通百姓。
意思
“举国上下”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国家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到民众的广泛参与和一致行动。它强调的是一种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态势,体现了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
应用场景
-
国家重大事件:在国家面临重大挑战或庆典时,常用“举国上下”来描述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举国上下都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而努力。
-
抗击灾难:在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中,“举国上下”一词常被用来描述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灾的精神。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举国上下都参与到救灾和重建工作中。
-
政策推行:当国家推行重大政策或改革时,媒体和政府也会用“举国上下”来强调政策的广泛影响和执行力度。例如,改革开放初期,举国上下都投身于经济建设和改革的浪潮中。
-
文化传承:在弘扬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时,“举国上下”也常被提及,强调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相关话题
-
民族团结:举国上下不仅体现在对外抗击灾难或挑战,也体现在内部的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通过共同的目标和行动,增强民族凝聚力。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举国上下”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精神。
-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形象:在全球化时代,举国上下的一致行动也影响着中国的国际形象。例如,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中国的举国上下行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
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领域,举国上下也体现为全民参与科技教育和创新活动,推动国家科技进步。
总之,“举国上下”不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一种精神和行动的象征。它反映了中国在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时,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决心和能力。这种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屡次显现,并将继续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