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玉立:典故与文化内涵
亭亭玉立:典故与文化内涵
典故与出处
“亭亭玉立”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常用来形容女子仪态端庄、身姿挺拔的美好形象。最早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衩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其中“态浓意远淑且真”一句,描绘了女子优雅端庄的姿态,隐含了“亭亭玉立”的意境。
意思与内涵
“亭亭玉立”中的“亭亭”形容姿态挺拔,“玉立”则比喻人如玉般洁白无瑕,整体意为女子身材高挑、仪态端庄、气质高雅。该词不仅赞美女子的外在美,更强调其内在的品质和气质。
应用场景
-
文学作品:在古典诗词、小说中,常用来描写女主角的美丽与气质。例如《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里的“闲静时如姣花照水”就暗含了“亭亭玉立”的意境。
-
日常生活:在现代生活中,常用于形容年轻女子或男子的优雅姿态。例如,在婚礼上,伴娘或新娘的站姿、走姿常被形容为“亭亭玉立”。
-
艺术表现:在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形式中,艺术家们也常以“亭亭玉立”为主题,创作出许多经典作品。
相关话题
-
古代美学标准:中国古代对女子的美有独特的标准,如“环肥燕瘦”,而“亭亭玉立”则代表了一种清秀、端庄的美学追求。
-
女性形象的演变:从古代到现代,女性的形象和审美标准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亭亭玉立”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解读和应用。
-
文化传承:这一词汇不仅是文学语言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美的认知和赞美的体现。
-
现代应用:在现代社会,“亭亭玉立”不仅用于形容女性,也可以用来形容男子的气质和风度,体现了性别平等的观念。
总之,“亭亭玉立”不仅是一个美丽的词语,更是中国文化中对美好人格和外在美的综合体现。它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依然在当代社会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