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军折将:典故与应用
损军折将:典故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损军折将”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军事用语,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晋人亦去。”
这段典故讲述了晋国和秦国联手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出使秦国,说服秦穆公退兵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晋国损兵折将,损失惨重。
意思
“损军折将”直译为军队受损,战将阵亡,引申为在战争或竞争中遭受重大损失,实力大减。
应用场景
-
军事领域:在军事行动中,如果一方在战斗中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和将领,往往会使用“损军折将”来形容这种惨败。例如,历史上许多战役中,失败的一方都会损军折将,如长平之战中赵国损失了40万大军。
-
商业竞争:在商业竞争中,如果一家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损失了大量的市场份额或关键人才,也可以用“损军折将”来形容。例如,一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了核心技术人员和市场份额,导致公司实力大减。
-
政治斗争:在政治斗争中,如果某一派系在权力争夺中损失了重要支持者或资源,也可以用此词来描述。例如,在党派斗争中,一方在选举中失利,失去了许多支持者和资源。
相关话题
-
战争策略:讨论古代战争中的策略与谋略,如“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等,如何避免损军折将。
-
企业管理:探讨企业如何在竞争中保护核心人才和技术,避免“损军折将”的情况发生。
-
历史教训:通过历史上的战役分析,了解“损军折将”的后果和如何从中吸取教训。
-
人才管理:在现代企业中,如何通过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防止关键人才流失,避免企业“损军折将”。
-
政治智慧:分析政治斗争中的策略,如何在不损军折将的情况下取得胜利。
通过这些话题的展开,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损军折将”这一成语的深层含义,并从中学习到如何在各种竞争中保护自身实力,避免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