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纚纚:典故与应用
洋洋纚纚:典故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洋洋纚纚”一词源于中国古代典籍《尚书·尧典》。在《尧典》中,记载了尧帝时期的治水功绩,其中提到:“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这里的“汤汤”与“洋洋”同义,都是形容水势浩大、波涛汹涌的样子。而“纚纚”则形容水流连绵不绝,气势磅礴。
意思
“洋洋纚纚”用来形容事物或景象的壮观、宏大、气势恢宏,常用于描述自然景观、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伟大成就。它不仅指水势的浩大,也可以引申为任何事物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景象。
应用场景
-
自然景观:在描写大江大河、瀑布、海洋等自然景观时,常用“洋洋纚纚”来形容其壮观。例如,描写黄河的壮阔:“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其中“奔流到海”就可引申为“洋洋纚纚”。
-
历史事件:在历史文献中,常用此词来描述重大历史事件的宏大场面。例如,描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盛况:“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这里的“扫六合”可以用“洋洋纚纚”来形容其气势。
-
人物成就: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此词来赞美人物的伟大成就。例如,杜甫在《秋兴八首》中写道:“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里的“江间波浪兼天涌”可以用“洋洋纚纚”来形容其壮观。
相关话题
-
古代治水工程:中国古代的治水工程,如大禹治水、都江堰等,都是“洋洋纚纚”的具体体现。这些工程不仅改变了自然环境,也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
文学中的自然描写:中国古典文学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常常使用“洋洋纚纚”来渲染气氛,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例如,李白的《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里的“长风破浪”就可视为“洋洋纚纚”的体现。
-
现代工程与科技:现代的工程项目,如三峡大坝、港珠澳大桥等,也可以用“洋洋纚纚”来形容其规模和影响力。这些工程不仅是技术的结晶,也是人类智慧的象征。
-
文化传承:通过“洋洋纚纚”这样的词汇,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对自然、历史和人文的崇敬与敬畏。这种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使用上。
总之,“洋洋纚纚”不仅是一个形容词,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人对宏大、壮观事物的赞美与敬畏。它在文学、历史、自然景观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