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膏肓之疾: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膏肓之疾: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膏肓之疾”这一成语源于《左传·成公十年》,其中记载了晋国大夫郤至(xì zhì)与秦国大夫杜回的一段对话。郤至问杜回:“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这里的“肓”指的是心脏与膈膜之间的部位,“膏”指的是心包周围的脂肪层。意思是说,病症位于心脏与膈膜之间,既无法用药物直接治疗,也无法通过手术直接触及,治疗极为困难。

意思

“膏肓之疾”比喻病入膏肓,病情严重,难以治愈。在现代汉语中,它常用来形容某些问题或疾病已经发展到非常严重的地步,难以解决或治愈。

应用场景

  1. 医学领域:在医学上,“膏肓之疾”可以用来描述一些晚期或难以治愈的疾病,如某些癌症或慢性病。当医生面对这些病症时,往往会感到无能为力,只能尽力减轻患者的痛苦。

  2. 社会问题:在社会学或政治学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些长期存在且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教育不公等问题,往往被称为“社会的膏肓之疾”。

  3. 个人生活:在个人生活中,当一个人遇到无法解决的困境或长期的困扰时,也会用“膏肓之疾”来形容自己的处境。例如,长期的失眠、心理问题等。

相关话题

  • 中医与现代医学:中医理论中,“膏肓”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涉及到人体气血运行的关键部位。现代医学虽然不直接使用这个术语,但其描述的病症在某些方面与中医的理解有相似之处,如心脏病、心包炎等。

  • 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常常被比作“膏肓之疾”,因为心理疾病的治疗需要长期的关注和专业的干预。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的推广,是解决这一“疾”的重要途径。

  • 社会治理:对于社会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长期的治理和改善。例如,通过立法、教育、科技创新等手段,逐步解决环境问题、贫困问题等。

  • 文化传承:成语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背后的故事和寓意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这些成语,我们不仅能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还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

总之,“膏肓之疾”不仅是一个医学上的术语,更是我们理解和面对复杂问题的一个视角。它提醒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需要有耐心、智慧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逐步解决这些“难以治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