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心呕血:典故与现代应用
椎心呕血:典故与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椎心呕血”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典故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诗人,因忠君爱国却屡遭排挤,最终在绝望中投汨罗江自尽。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屈原的悲痛时写道:“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其中,“椎心呕血”正是形容屈原在创作《离骚》时,内心痛苦到极点,犹如用椎(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敲打心脏,吐血而亡的惨状。
意思
“椎心呕血”比喻一个人在创作或工作中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努力,甚至到了不惜生命的地步。它不仅表达了极度的痛苦和悲伤,还体现了对事业或理想的执着追求。
应用场景
-
文学创作:当作家或诗人创作出深刻感人的作品时,常用“椎心呕血”来形容其创作过程的艰辛和投入。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被认为是作者“椎心呕血”的作品。
-
学术研究:学者在进行长期、艰苦的研究工作时,也会用此词来描述自己的心路历程。例如,某位历史学家在完成一部耗时十年的历史著作后,可能会说这本书是“椎心呕血”的成果。
-
艺术表演:演员在表演中投入极大的情感和精力,观众也会用“椎心呕血”来形容其表演的震撼力。
-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为某事付出极大努力,甚至影响到健康时,也会用此词来表达自己的辛劳和付出。
相关话题
-
忠诚与背叛:屈原的忠诚与最终的悲剧命运,引发了后人对忠诚与背叛的思考。
-
文学与政治:屈原的《离骚》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政治讽喻,探讨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
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屈原的经历反映了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如何在现实中坚持自己的理想。
-
文化传承:屈原的作品和精神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端午节的起源也与屈原有关。
-
心理健康:现代社会中,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心理健康,避免“椎心呕血”的悲剧。
通过对“椎心呕血”这一词语的探讨,我们不仅了解了其深厚的文化背景,也能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其应用的场景和意义。希望通过这样的科普,能够让更多人理解并尊重那些为理想和事业付出巨大心血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