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束手就毙:典故、出处与应用

束手就毙:典故、出处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束手就毙”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最早见于《史记·魏公子列传》,其中记载了战国时期魏国信陵君的故事。信陵君魏无忌在魏国担任上将军,魏国与赵国交战,赵国求救于魏国。魏王畏惧强秦,不敢出兵。信陵君的门客侯赢建议他劫持魏王,强行出兵救赵。信陵君采纳了这个建议,成功救援了赵国。在这个过程中,魏王被迫同意出兵,表现出一种无奈和被动的姿态,这就是“束手就毙”的典故。

意思

“束手就毙”直译为“束缚双手任人宰割”,比喻在面对强敌或困境时,不作任何抵抗或反抗,任由对方处置,表现出一种无奈、被动和无助的状态。

应用场景

  1. 政治斗争:在政治斗争中,当一方力量过于强大,另一方可能选择“束手就毙”,以避免更大的损失。例如,在古代的宫廷政变中,失败的一方往往会选择投降,以保全性命。

  2. 商业竞争:在商业竞争中,当一家企业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无法抗衡时,可能会选择退出市场或被收购,避免更大的经济损失。

  3. 个人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或强大的对手时,也可能选择妥协或放弃,避免进一步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话题

  • 勇气与智慧:信陵君的故事不仅展示了“束手就毙”的无奈,也体现了勇气和智慧的重要性。信陵君通过劫持魏王,展现了面对困境时的果断和智慧,最终达成了救赵的目的。

  • 权谋与策略:在中国古代,权谋与策略是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手段。“束手就毙”有时是策略的一部分,通过示弱来麻痹对手,争取时间或机会。

  • 道德与选择:在面对困境时,选择“束手就毙”还是奋起反抗,往往涉及到道德判断和个人选择。信陵君的选择虽然违背了常规的道德标准,但从结果来看,他拯救了赵国,避免了更大的战争。

  • 历史与文化:这一成语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权力斗争和生存智慧,也体现了中国人面对困境时的哲学思考。

总的来说,“束手就毙”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下的生存策略和哲学思考。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强敌或困境时,既要有勇气和智慧,也要懂得适时退让,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通过信陵君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政治智慧的深邃与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