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毂摩肩:从古典典故到现代应用
击毂摩肩:从古典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击毂摩肩”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典籍,具体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在项羽与刘邦的楚汉争霸时期,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士气高涨。《史记》中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其中,“击毂摩肩”描述的就是项羽的军队在战场上士气高昂,战车的轮毂互相碰撞,士兵的肩膀摩擦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极度拥挤和激昂的战斗状态。
意思
“击毂摩肩”原意是指战车的轮毂互相碰撞,士兵的肩膀摩擦在一起,形容人群非常拥挤,场面热闹非凡。后来引申为形容人多拥挤、热闹繁忙的场面。
应用场景
在现代社会中,“击毂摩肩”常用于描述人群密集的场合,如:
-
大型活动:如音乐会、体育赛事、节庆活动等,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
交通高峰:在城市的交通高峰期,车辆和行人密集,道路上摩肩接踵。
-
商业街区:在繁华的商业街区,购物人潮涌动,商家门前人满为患。
-
旅游景点:在热门旅游景点,游客如织,常常出现“击毂摩肩”的景象。
相关话题
-
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密度增加,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和强度也随之提高,导致“击毂摩肩”现象在城市中越来越常见。
-
公共安全:人群密集场合的安全管理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如何在保证人流顺畅的同时确保安全,是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
文化传承:成语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通过了解和使用这些成语,我们不仅能丰富语言表达,还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
社会心理学:人群密集的环境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都有影响,研究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群体行为的动力学。
通过“击毂摩肩”这一成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战争的激烈场面,也能联想到现代社会中人群聚集的各种场景。它不仅是语言的美,更是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现象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