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殆无孑遗:典故与应用

殆无孑遗:典故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殆无孑遗”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典籍《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原文记载:“晋侯使士匄平戎于京师,晋人纳诸负瑕,殆无孑遗。”这段文字描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与戎族之间的战争,晋国在京师(即洛邑)平定戎族的叛乱,最终将戎族几乎全部消灭,仅有少数人逃脱。

意思

“殆无孑遗”的意思是几乎没有留下一个活口,形容被消灭得非常彻底,几乎没有幸存者。其中,“殆”表示几乎,“孑”指的是单个个体,“遗”则是遗留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个体。

应用场景

  1. 历史战争:在描述古代战争的惨烈程度时,常用“殆无孑遗”来形容一方被彻底击败。例如,历史书籍中可能会提到某次战役中,敌军“殆无孑遗”,以此突出战役的残酷和胜利方的强大。

  2. 自然灾害:当描述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造成的大规模人员伤亡时,也可以用“殆无孑遗”来表达灾害的严重性。例如,某次大地震后,某村庄“殆无孑遗”,表示几乎所有人都遇难了。

  3. 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渲染悲剧氛围或突出某一事件的严重性,也会使用这一成语。例如,在描写一个家族的衰败时,可能会说“昔日繁华一族,今殆无孑遗”。

相关话题

  • 战争与和平:讨论战争的残酷性和和平的重要性。通过“殆无孑遗”这一成语,可以引发读者对战争后果的思考,促进和平理念的传播。

  • 灾难应对:探讨如何在自然灾害中保护生命财产,减少“殆无孑遗”的悲剧发生。可以从灾前预防、灾中救援、灾后重建等方面展开讨论。

  • 文化传承:成语作为文化的载体,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应用传统文化。可以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成语,避免误用或滥用。

  • 历史教育:通过成语的学习,了解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感和民族认同感。可以结合历史教学,讲述成语背后的故事,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 语言的演变:探讨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如何在保持原意的情况下适应现代语境。例如,“殆无孑遗”在现代可能被简化为“几乎全军覆没”。

通过“殆无孑遗”这一成语,我们不仅能了解到古代战争的残酷,也能反思现代社会中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同时也体会到语言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传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