榱栋崩折: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榱栋崩折: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榱栋崩折”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建筑术语。榱(cuī)指的是屋顶上的椽子,而栋则是屋脊的横梁。古代建筑中,榱和栋是屋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建筑的稳固与美观。成语中的“崩折”则指的是这些结构的损坏或倒塌。
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皆从,泣下数行,顾谓虞姬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虞姬居后,项王身自冲围,斩将,杀士,汉军皆披靡。项王乃复还,顾见虞姬,虞姬乃自刎。项王乃大呼,驰下,欲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自度不得脱,遂自刎而死。”
这段历史描述了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兵败,面对汉军的重重包围,项羽悲歌慷慨,最终选择自刎。其中,“榱栋崩折”象征着项羽的势力和希望的彻底崩溃。
意思
“榱栋崩折”比喻建筑物或组织的核心结构受到严重破坏,导致整体崩溃,也可以引申为事业、计划或理想的破灭。
应用场景
在现代社会中,“榱栋崩折”常用于描述企业、组织或个人的重大失败。例如,当一家公司因管理不善或市场变动而倒闭时,人们可能会说“公司的榱栋崩折了”。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也常用来描绘人物命运的转折点,如主人公经历重大挫折或失败的时刻。
相关话题
-
建筑文化:中国古代建筑的榱栋结构不仅是建筑技术的体现,更是文化和美学的象征。讨论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结构特点以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
历史人物:项羽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悲剧英雄,他的故事不仅是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可以探讨他的性格、决策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
成语的演变:许多成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使用场景也在变化。可以分析“榱栋崩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及其在现代语境中的变化。
-
失败与重生:从项羽的悲剧中,我们可以讨论失败的意义,如何从失败中学习,以及如何在失败后重新站起来。
通过这些话题的展开,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榱栋崩折”这一成语,还能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