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篇累牍:典故与应用
连篇累牍:典故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连篇累牍”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典籍和书写习惯。其中,“连篇”指的是文章篇章连贯不断,“累牍”则指的是书写材料的累积。古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竹简和木牍,书写时需要将这些材料连缀起来,形成一篇篇的文章。因此,“连篇累牍”最初是用来形容文章或书信的冗长。
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后汉书·马融传》:“融所著赋、颂、碑、诔、书、记、表、奏、连篇累牍,百有余篇。”这里描述了马融的作品之多,足见其文采斐然。
意思
“连篇累牍”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来形容文章、书信、报告等文字内容的冗长、繁多,往往带有一种批评或讽刺的意味,暗示内容过于啰嗦或重复。
应用场景
-
文学批评:在文学评论中,批评家可能会用“连篇累牍”来描述一部作品的冗长或重复性。例如,“这部小说虽然情节丰富,但连篇累牍的描写让人感到疲惫。”
-
公文写作:在公文写作中,如果一份报告或文件内容过于冗长,可能会被批评为“连篇累牍”,建议精简内容。
-
日常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当朋友或同事发来长篇大论的微信或邮件时,也可能会被调侃为“连篇累牍”。
相关话题
-
简洁之美:在现代社会,简洁被视为一种美德。无论是设计、写作还是演讲,简洁明了往往更受欢迎。讨论如何在保持信息完整性的同时,避免“连篇累牍”的冗长。
-
信息过载: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人们每天接收的信息量巨大,如何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保持有效沟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
古代书写文化:古代的书写工具和材料对文字的长度和形式有直接影响。探讨竹简、木牍等书写材料如何影响了古代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
-
文风变迁:从古至今,文风经历了多次变迁,从繁复到简约,从华丽到朴实。分析这些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
教育与写作:在教育中,如何教导学生避免“连篇累牍”,培养简洁明了的写作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总之,“连篇累牍”不仅是一个成语,更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文字长度和表达方式的态度和变迁。它提醒我们在表达时要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追求内容的精炼与有效沟通。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典故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汉语的丰富性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