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肤镂骨:深入骨髓的记忆
铭肤镂骨:深入骨髓的记忆
典故与出处
“铭肤镂骨”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庄子·外篇·天地》中的一句话:“刻肌肤,镂骨髓。”这里的“刻肌肤”指的是在皮肤上刻字,而“镂骨髓”则是指在骨头上雕刻,象征着一种深刻的记忆或深刻的教训。
意思
“铭肤镂骨”比喻某事或某人对自己的影响极为深刻,深入骨髓,难以忘怀。它不仅指的是身体上的刻画,更多的是指精神上的烙印。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如深情厚谊、恩师教诲;也可能是负面的,如深仇大恨、创伤记忆。
应用场景
-
情感表达:在文学作品中,常用“铭肤镂骨”来形容爱情的深厚,如“你的爱铭肤镂骨,永不磨灭”。
-
教育与教学:老师对学生的教导,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也可以用此词来形容,如“老师的教诲铭肤镂骨,终生难忘”。
-
历史与记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或个人经历的重大变故,往往会给人留下“铭肤镂骨”的记忆,如“南京大屠杀的惨状,铭肤镂骨,永不忘却”。
-
法律与道德:在法律案件中,受害者对犯罪行为的记忆也可能被描述为“铭肤镂骨”,强调其对受害者的深远影响。
相关话题
-
记忆与遗忘:心理学研究表明,某些记忆会因为其强烈的情感或重复的刺激而深深烙印在人的脑海中,难以被遗忘。这与“铭肤镂骨”的概念不谋而合。
-
文化传承:中国文化中,很多成语和典故都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通过这些词汇,文化得以传承。
-
心理创伤:心理学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常常会经历“铭肤镂骨”的记忆,这些记忆会反复出现,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
-
教育与成长: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好的教育会给学生留下“铭肤镂骨”的影响,影响他们的一生。
-
文学与艺术: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通过“铭肤镂骨”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深度。
“铭肤镂骨”不仅仅是一个成语,它代表了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人或事,深深地影响了我们,让我们无法忘记。这些记忆或教训,恰如“铭肤镂骨”,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提醒我们珍惜、警醒或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