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师动众:典故与应用
行师动众:典故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行师动众”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军事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其中记载了晋国与楚国之间的城濮之战。晋文公重耳在位时,晋国与楚国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晋文公为了取胜,采取了“退避三舍”的策略,即主动后退九十里,以示不欲轻启战端,但最终还是不得不“行师动众”,调动大军与楚国决战。
意思
“行师动众”的字面意思是“行军出动,动员众人”,引申为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大规模地调动人力、物力,通常指的是军事行动,但也可用于形容其他需要大规模动员的活动。
应用场景
-
军事行动:在军事上,“行师动众”常用于描述大规模的军事调动和作战行动。例如,历史上的长平之战、赤壁之战等,都是典型的“行师动众”的例子。
-
社会活动:在现代社会中,“行师动众”也被用来形容大型的社会活动或工程项目。例如,举办大型国际会议、体育赛事(如奥运会、世界杯)或国家级的工程建设(如三峡大坝、南水北调工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
企业运营:在商业领域,企业为了推广新产品或进行市场扩张,可能会“行师动众”,通过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市场活动来吸引消费者。
相关话题
-
战争与和平:讨论战争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以及和平时期如何避免战争的爆发。
-
资源调配:探讨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进行有效的调配,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
-
领导力与决策:分析领导者在“行师动众”时的决策过程,如何权衡利弊,做出最有利于全局的决定。
-
历史上的军事策略:回顾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策略,如孙子兵法中的“兵贵胜,不贵久”,以及现代战争中的战略战术。
-
社会动员与公民参与:探讨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通过公民参与和社会动员来推动社会进步和解决公共问题。
“行师动众”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策略和行动的象征。它提醒我们,任何大规模的行动都需要慎重考虑,权衡利弊,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目标的达成。在当今社会中,这种精神依然适用,无论是在军事、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都需要我们以智慧和策略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