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天地不容:典故、出处与应用

天地不容:典故、出处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天地不容”一词源于中国古代典籍,常见于《史记》和《汉书》等史书中。其中,《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了项羽在垓下之战失败后,感叹“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表达了天意不可违背的无奈与悲愤。同样,《汉书·王莽传》中也有“天地不容”的描述,意在说明王莽的篡权行为最终导致天怒人怨,无法被天地所容纳。

意思

“天地不容”直译为天地之间不容许某人或某事存在,通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极其恶劣,违背了自然规律和道德伦理,以至于连天地都不能容忍其存在。这种表达方式带有强烈的谴责和批判意味,强调行为的严重性和不可原谅性。

应用场景

  1. 历史评价:在历史评价中,“天地不容”常用于描述那些被认为是极端恶劣的统治者或事件。例如,评价秦始皇的暴政或王莽的篡权行为时,常用此词来表达对其行为的强烈谴责。

  2. 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通过人物之口或叙述者来表达对某些行为的道德判断。例如,在《水浒传》中,宋江等人对高俅的评价就带有“天地不容”的意味。

  3. 现代语境:在现代社会中,“天地不容”也被用来形容那些严重违反法律、道德或社会公德的行为,如贪污腐败、虐待儿童等。媒体和公众在讨论这些事件时,常常用此词来表达对行为人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相关话题

  • 道德与法律:讨论“天地不容”时,常常涉及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是社会行为的底线,而法律则是对道德的强制性保障。某些行为之所以被称为“天地不容”,是因为它们不仅违反了道德,也触犯了法律。

  • 历史人物的评价: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以探讨“天地不容”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和变化。例如,项羽的悲剧命运是否真的因为“天亡我”,还是因为他自身的决策失误?

  • 社会公正:在现代社会,“天地不容”也引申为对社会公正的追求。那些被认为是“天地不容”的行为,往往是社会公正的反面,激发了公众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和行动。

  • 文化传承:作为一个古老的成语,“天地不容”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它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道德和社会秩序的理解和敬畏。

通过对“天地不容”的探讨,我们不仅能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还能反思现代社会中的道德标准和法律体系,促进社会公正和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