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一射之地:典故、出处与应用

一射之地:典故、出处与应用

一、典故与出处

“一射之地”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军事用语。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在这段典故中,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兵时提到“越国以鄙远”,意思是说秦国如果灭了郑国,距离秦国太远,不利于管理和控制。这里的“鄙远”即指“一射之地”之外的距离。

二、意思

“一射之地”指的是古代弓箭射程所及的范围,通常约为100步左右(约150米)。在古代战争中,这个距离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它决定了弓箭手的有效射程和防御范围。

三、应用场景

  1. 军事战略:在古代战争中,“一射之地”常用于描述防御工事或进攻范围。例如,布阵时会考虑敌我双方弓箭手的射程,确保己方在安全距离内,而敌方在射程之外。

  2.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一射之地”也被用来形容距离的远近。例如,古人可能会说某地离城“一射之地”,表示这个地方离城不远。

  3. 文学作品:在古典文学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绘场景或人物的距离感,如《水浒传》中描述梁山好汉们在“一射之地”内集结,准备战斗。

四、相关话题

  • 古代兵器:弓箭作为古代重要的远程武器,其射程和精度直接影响战争的胜负。除了弓箭,还有弩、火箭等武器。

  • 军事地理:古代的军事地理研究中,地形、距离、水源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一射之地”不仅是距离的概念,更是战略布局的关键。

  • 文化传承:成语和典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反映了历史事件,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 现代应用:虽然现代战争中弓箭已不再是主力武器,但“一射之地”的概念在军事训练、射击运动中仍有其意义。

通过了解“一射之地”,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军事智慧的深邃,也能体会到中国语言文化的丰富多彩。希望这篇博文能让读者对这个成语有更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