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废待举: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百废待举: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百废待举”一词源于中国古代,典故出自《汉书·食货志上》:“今农事弃捐,民始东流,公私俱废,百事荒芜。”这里的“百废”指的是各种事务、事业都荒废了,需要重新振兴。汉代的政治家晁错在《论贵粟疏》中也提到:“今农事弃捐,民始东流,公私俱废,百事荒芜。”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凋敝,百业待兴的状况。
意思
“百废待举”直译为“百种事业等待被举起”,引申为在经历了动荡、衰败或长期停滞之后,各种事业都需要重新开始、恢复和发展。它描述了一种从废墟中重建的景象,蕴含着希望与挑战。
应用场景
-
经济复苏:在经济危机或战争之后,国家或地区需要重建基础设施、恢复生产、振兴经济,这时“百废待举”常被用来形容这种情形。例如,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在经历了长期战争后,百废待举,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
企业重组:当一家公司经历了重大变革或危机后,内部管理、生产线、市场营销等各方面都需要重新规划和启动,企业领导者会用“百废待举”来描述这种重建过程。
-
个人生活:个人在经历重大变故,如失业、离婚、疾病等后,也会面临生活的重新开始和重建,这时也可以用“百废待举”来形容自己的状态。
相关话题
-
历史上的重建:从古代的汉代到现代的战后重建,如二战后的德国、日本,都是“百废待举”的典型案例。研究这些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重建的艰辛与成就。
-
经济政策:讨论政府在经济复苏中的角色,如何通过政策引导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复兴。例如,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如何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
心理重建:个人在面对生活中的重大变故时,如何进行心理重建,恢复自信和生活秩序。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
文化复兴:在文化领域,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文化的复兴和传承。例如,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复兴传统手工艺、戏曲等。
-
环境恢复: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如何进行环境恢复和生态重建,实现可持续发展。
“百废待举”不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和行动指南。它提醒我们,在任何困难和挑战面前,都需要有重新开始的勇气和决心。通过对历史、经济、个人生活等多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个词语的内涵,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