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城之将:典故与现代应用
干城之将:典故与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干城之将”一词源于中国古代典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在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在城濮大战中对垒,晋国大夫先轸向晋文公献策,建议以“退避三舍”来示弱,诱敌深入。晋文公采纳了这一建议,并最终在城濮大败楚军。战后,晋文公称赞先轸为“干城之将”,意在赞扬他如同城墙一般坚固,是国家的屏障和保障。
意思
“干城之将”中的“干”指的是盾牌,“城”指的是城墙,合起来形容一个人如同盾牌和城墙一样,能够保护国家和人民不受外敌侵害。引申为一个国家的重要将领或大臣,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卫国家安全,稳定局势。
应用场景
在现代社会中,“干城之将”这一称号常用于形容那些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勇于担当的领导者或英雄人物。例如,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许多医护人员、科研工作者和基层干部被誉为“干城之将”,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岗位,保护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
相关话题
-
历史上的干城之将:除了先轸,还有许多历史人物被称为“干城之将”。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以智慧和谋略为蜀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明代的戚继光,他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保卫了东南沿海的安全。
-
现代的干城之将:在当代中国,许多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干城之将”的精神。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救援人员,2020年新冠疫情中的钟南山院士等,他们都是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展现了大无畏的精神。
-
干城之将与国家安全:国家安全不仅仅是军事上的防御,更包括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安全。现代的“干城之将”不仅需要军事才能,还需要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做出贡献,确保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安全和发展。
-
教育与培养:如何培养新时代的“干城之将”?这涉及到教育体系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提供平台,让有才华、有抱负的年轻人能够施展才华,承担起国家的重任。
-
国际视野:在全球化的今天,“干城之将”不仅要保护本国利益,也要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和平与正义。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等,都是在国际层面上展现“干城之将”的担当。
通过这些话题,我们可以看到“干城之将”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精神传承,是对那些在关键时刻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的最高赞誉。无论是古代的战场,还是现代的各种挑战,“干城之将”始终是国家和民族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