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俱摧:典故与现代应用
玉石俱摧:典故与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玉石俱摧”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典出《庄子·外篇·山木》。原文中提到:“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悬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故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惟有德者能之。”这里的“玉石俱摧”并不是直接出现的词语,但其意蕴与“玉石俱焚”相近,表达的是一种无奈和顺应天命的态度。
意思
“玉石俱摧”比喻好坏不分,一起毁灭。玉象征美好、高贵的事物,而石则代表普通、平凡的事物。该成语常用来形容在某些情况下,好的和坏的、贵重的和普通的都无法幸免于难,共同遭受损失或毁灭。
应用场景
-
自然灾害:当发生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时,往往不分贵贱,所有建筑、财产都可能被摧毁。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许多城市和乡村的建筑物,无论是豪宅还是普通民居,都在灾难中化为废墟。
-
战争与冲突:在战争中,敌我双方不分平民与军人,城市与乡村都可能遭受轰炸或破坏,导致“玉石俱摧”的惨状。
-
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或经济大萧条时,企业无论大小、个人无论贫富,都可能面临破产或失业的风险。
-
文化与历史:当一个文明或文化被外来文化强势取代时,原有的文化遗产、传统习俗等可能被破坏或遗忘,导致文化的“玉石俱摧”。
相关话题
-
文化保护: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传统文化,避免“玉石俱摧”的悲剧?这涉及到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等问题。
-
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的破坏往往是“玉石俱摧”的典型案例。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避免生态系统的崩溃?
-
社会公平:在社会发展中,如何避免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最终导致社会结构的“玉石俱摧”?
-
科技与伦理:随着科技的发展,AI、基因编辑等技术的滥用可能导致伦理道德的“玉石俱摧”。如何在科技进步中保持伦理底线?
-
个人修养:从个人角度,如何在面对不可抗力时保持心态平和,做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通过这些话题的讨论,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玉石俱摧”这一成语的内涵,并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应用和理解它所蕴含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