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费不赀:典故与现代应用
所费不赀:典故与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所费不赀”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最早见于《史记·项羽本纪》,其中记载了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之后项羽的叔父项梁在定陶被章邯击败,项羽为报仇,率军攻打章邯。项羽在战斗中表现得极为勇猛,史书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里的“破釜甑”就是指项羽为了激励士气,命令士兵将所有炊具打碎,烧毁营帐,只带三天的口粮,表明决一死战的决心。这场战役最终以项羽大胜而告终,但其代价也是极为高昂的,损失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力。
意思
“所费不赀”中的“赀”同“资”,指的是财物或代价。“所费不赀”即指所花费的代价极大,无法估量。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某项行动或事件所付出的代价非常高昂,超出了常规的预期。
应用场景
在现代社会中,“所费不赀”常用于描述一些高成本的项目或活动。例如:
-
科技研发:许多高科技产品的研发过程耗资巨大,如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等。研发团队可能需要投入数年时间和大量资金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
大型工程:如跨海大桥、超级计算机、航天工程等,这些项目不仅需要巨额资金,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
医疗健康:某些疾病的治疗,如癌症的靶向药物治疗,费用高昂,往往让患者和家庭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
-
文化遗产保护:对古建筑、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专业技术。
相关话题
-
经济成本与社会效益:讨论如何在高成本项目中平衡经济成本与社会效益。例如,高铁建设虽然初期投入巨大,但其带来的便利和经济效益是长期的。
-
科技进步与伦理: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技术的研发成本极高,如何在伦理和经济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项目如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初期投入巨大,但对环境的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
教育投资: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往往需要高昂的投入,如何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教育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通过这些例子和话题,我们可以看到,“所费不赀”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反映了现代社会中许多重大决策和行动的真实写照。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需谨慎评估代价与收益,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