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牍连篇: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累牍连篇: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累牍连篇”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典籍和文书。其中,“牍”是古代的一种书写材料,通常是木板或竹简,而“篇”则是指一篇文章或一章节。最初,这个词语用来形容文书的繁多和冗长。
典故可以追溯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司马迁描述屈原的作品时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离骚直而不肆,累牍连篇,言之不尽。”这里的“累牍连篇”指的是屈原的作品篇幅之长,内容之丰富。
意思
“累牍连篇”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来形容文章或文件的冗长、繁多,通常带有一定的贬义,暗示内容的重复或无关紧要。它的意思是指某人写了很多篇幅的文章,或某事需要大量的文书记录。
应用场景
-
文学创作:在文学评论中,批评某作家作品过于冗长,缺乏精炼时,常用“累牍连篇”来形容。
-
法律文书:在法律领域,律师在准备案件时,可能会提交大量的证据和文件,法官或对方律师可能会用“累牍连篇”来形容这些文件的繁多。
-
行政工作:在政府或企业的行政工作中,面对大量的报告、申请、审批等文书工作时,工作人员可能会感叹这些文件的“累牍连篇”。
-
学术研究:在学术界,研究者在撰写论文时,如果文献综述部分过于冗长,可能会被同行评审用“累牍连篇”来批评。
相关话题
-
简化文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如何简化文书工作,减少不必要的繁文缛节,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电子化办公、智能文档处理等技术的应用正逐步减少“累牍连篇”的现象。
-
写作技巧:在写作中,如何避免“累牍连篇”,提高文章的精炼度和可读性,是许多作家和学生需要学习的技巧。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不仅能提高文章的质量,还能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
文化传承:尽管“累牍连篇”在现代语境中多带贬义,但它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文字和文书的重视。通过这种词汇,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文人对文字的敬畏和对知识的追求。
-
法律与行政效率:在法律和行政领域,如何在保证信息完整性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文书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总之,“累牍连篇”不仅是一个词语,更是文化、历史和现代社会管理的缩影。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和简洁的同时,也要尊重和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