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多得:典故、出处与应用
不可多得:典故、出处与应用
一、典故与出处
“不可多得”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记载了魏国公子信陵君的故事。信陵君魏无忌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赢得了众多贤士的追随。其中,侯嬴对信陵君的评价是:“公子有三军之众,不能得英才之士也。”意思是说,信陵君虽然有强大的军队,但却难以得到真正的人才。后来,信陵君通过侯嬴的推荐,结识了魏国的隐士朱亥、毛公等人,这些人才的加入,使得信陵君的实力大增,成就了许多大事。
二、意思
“不可多得”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物非常稀有、珍贵,难以寻觅。它的意思是说,这种人或物是非常难得的,具有独特的价值或能力。
三、应用场景
-
人才评价: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不可多得”来形容那些具有特殊技能或才能的人才。例如,“这位工程师的技术水平在行业内是不可多得的。”
-
物品描述:在商品交易或收藏界,用来形容稀有或珍贵的物品。例如,“这幅画是大师的早期作品,市面上不可多得。”
-
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用此词来描绘人物的独特魅力或某一情节的珍贵。例如,“她那份执着和勇气,在当今社会中是不可多得的。”
四、相关话题
-
人才培养:讨论如何培养和发现“不可多得”的人才,强调教育和环境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
文化遗产: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那些“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如古籍、文物等。
-
创新与科技:在科技领域,如何通过创新发现和利用那些“不可多得”的技术或资源。
-
社会价值观:探讨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重新定义和评价“不可多得”的价值观,如诚信、奉献等。
-
环境保护:讨论如何保护那些“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总结
“不可多得”不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一种对稀有价值的认可和追求。它提醒我们,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稀缺的,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珍惜和保护。无论是人才、文化遗产,还是自然资源,都需要我们以长远的眼光和责任感去对待。通过对“不可多得”的理解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身和社会的价值所在,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