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灵涂炭:典故、出处与应用
生灵涂炭:典故、出处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生灵涂炭”一词源于中国古代典籍,常见于《史记》和《汉书》等史书。其中,《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天下苦秦久矣。今闻公将兵而西,百姓莫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愿将军急入关,解民倒悬之急。”这里的“倒悬”比喻人民处于极端困苦之中,而“生灵涂炭”则是对这种困苦状态的进一步描述。
意思
“生灵涂炭”直译为“活着的生命被涂上泥炭”,比喻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遭受极大的苦难和灾难。该成语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灾荒、暴政等导致人民生活极度困苦的场景。
应用场景
-
历史事件:在描述历史上的战争、动乱或自然灾害时,常用“生灵涂炭”来形容当时人民的苦难。例如,描述三国时期的战乱:“魏蜀吴三国鼎立,战火连年,生灵涂炭。”
-
文学作品:在小说、诗词中,作者常用此词来渲染悲惨的氛围或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如杜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
现代语境:在当今社会中,“生灵涂炭”也被用来描述一些极端的环境问题、经济危机或社会动荡。例如,描述环境污染:“工业废水污染河流,鱼虾绝迹,生灵涂炭。”
相关话题
-
战争与和平:战争是“生灵涂炭”的主要原因之一。讨论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何避免战争,促进和平。
-
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也常常导致人民生活困苦,探讨如何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
社会公正: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和法律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条件,避免因贫富差距、社会不公导致的“生灵涂炭”。
-
环境保护:环境恶化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讨论如何保护环境,减少对生态的破坏。
-
人道主义援助:在灾难发生后,如何有效地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减轻人民的苦难。
通过这些话题的讨论,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生灵涂炭”的含义,还能激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方案的思考。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减少“生灵涂炭”的发生,让更多人过上安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