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眶而出: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夺眶而出: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夺眶而出”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杜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其中“哭声直上干云霄”便是“夺眶而出”的雏形,描述的是亲人离别时的悲痛之情。后来,这一表达被进一步提炼为“夺眶而出”,用来形容眼泪流得非常急促,仿佛要冲破眼眶的束缚。
意思
“夺眶而出”直译为“夺取眼眶而出”,意思是眼泪流得非常快、非常多,以至于无法控制,常用来形容极度悲伤或感动的情景。它的使用不仅限于悲伤,也可以是喜极而泣或感动到极点的情形。
应用场景
-
文学作品:在小说、诗歌、戏剧中,作者常用“夺眶而出”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情感。例如,在《红楼梦》中,宝玉看到黛玉病重时,“不觉泪如雨下,夺眶而出”。
-
日常生活:当人们在电影院看电影、听音乐会或参加亲友的婚礼、葬礼时,常常会因为感动或悲伤而泪流满面,旁人会说“眼泪夺眶而出”。
-
新闻报道:在一些感人的新闻事件中,记者也会用“夺眶而出”来描述受访者或现场观众的反应,如获救的矿工与家人团聚时,亲人们的眼泪“夺眶而出”。
相关话题
-
情感表达:在现代社会,情感表达的方式多样化,但“夺眶而出”这种直接而强烈的表达方式依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它提醒我们,人类的情感是多么丰富和真实。
-
心理健康:泪水被认为是释放压力的方式之一。心理学家指出,哭泣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了解“夺眶而出”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情绪。
-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对哭泣的态度不同。在中国文化中,哭泣有时被视为软弱的表现,但在某些场合,如葬礼或离别时,哭泣则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而在西方文化中,哭泣更多被视为一种情感表达的自由。
-
文学与艺术:文学作品中对情感的描写,常常通过“夺眶而出”这样的词汇来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和共鸣。艺术作品中,画家、雕塑家也会通过人物的表情和泪水来传达情感。
通过“夺眶而出”这一成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也能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共鸣。它不仅是语言的美,更是人类情感的共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