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处着墨:从典故到应用
大处着墨:从典故到应用
典故与出处
“大处着墨”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画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他提到:“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了然于胸,运思挥毫,墨不虚设。”这里的“墨不虚设”指的是画家在创作时要抓住主要部分,用笔墨重点描绘关键之处。后来,这一理念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书法、音乐等艺术领域。
意思
“大处着墨”指的是在处理事情或创作时,着重于主要的、关键的部分,不在细枝末节上过分纠结。它强调的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进行重点突出和深入刻画。
应用场景
-
文学创作:在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会选择几个主要人物或情节进行详细描写,而对次要人物或情节则一笔带过。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心理变化和社会批判是大处着墨的重点。
-
艺术创作:在绘画中,画家会选择画面的主体进行细致描绘,如人物的表情、风景的核心部分等。而背景或次要元素则用简笔勾勒。
-
管理与决策: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需要在大方向和战略决策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而日常运营的细节则可以授权给下属处理。
-
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对重点知识进行深入讲解,而对一些辅助性知识则简略带过。
相关话题
-
简约主义:与“大处着墨”相呼应的艺术理念,强调简洁、去繁就简,突出本质。
-
核心竞争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如何通过大处着墨于核心技术或服务来保持竞争优势。
-
时间管理:个人如何在大事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避免在琐事上浪费时间。
-
文化传承:在文化传承中,如何抓住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传承,而不拘泥于形式。
-
创新思维:在创新过程中,如何通过大处着墨于创新点,推动技术或产品的突破。
总结
“大处着墨”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指导原则,更是生活、工作中的智慧。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事物时,要学会分清主次,抓住关键,避免陷入细节的泥潭。无论是个人成长、企业发展,还是文化传承,都需要这种大局观和重点突出的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方法,我们不仅能提高效率,更能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内,创造出更有价值和影响力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