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科普:饿莩遍野
知识科普:饿莩遍野
典故与出处
“饿莩遍野”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三年》,其中记载了晋国大夫叔向在饥荒之年对晋平公的劝谏:“民殞(yǐn)者十之四,饿莩(piǎo)遍野。”这里的“莩”指的是饿死的人,“遍野”则形容遍布田野,意在描述饥荒导致大量百姓饿死,尸体遍布田野的惨状。
意思
“饿莩遍野”直译为“饿死的人遍布田野”,引申为形容因饥荒或灾难导致大量人死亡的惨状,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灾难频发、统治不善的批评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应用场景
-
历史文献:在描述古代的饥荒、战争或自然灾害时,常用此词来描绘当时的惨状。例如,历史学家在分析某一朝代的衰败时,可能会提到“饿莩遍野”来突出统治者的失政。
-
文学作品:在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渲染悲惨氛围或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可能会使用此词。例如,描写战争后果的文学作品中,常见“饿莩遍野”的场景。
-
现代评论:在当代社会评论中,当讨论到贫困、饥荒、战争等问题时,媒体或评论家可能会用“饿莩遍野”来形容某些地区或国家的悲惨状况,以引起公众关注和政府重视。
相关话题
-
古代的饥荒与救灾:古代中国如何应对饥荒?政府的救灾措施有哪些?例如,古代的赈灾、开仓放粮、移民实边等政策。
-
社会稳定与民生:讨论统治者如何通过民生政策来维持社会稳定,避免“饿莩遍野”的悲剧。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农业技术推广、水利工程建设等。
-
现代灾难应对:现代社会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从国际救援到国家政策,如何预防和减轻“饿莩遍野”的发生。
-
文学中的灾难描写:探讨中国文学中对灾难的描写方式,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问题,唤起读者的同情和反思。
-
全球饥荒问题:讨论当今世界仍存在的饥荒问题,分析其原因,如战争、气候变化、经济不平等等,并探讨解决方案。
通过“饿莩遍野”这一成语,我们不仅能回顾历史上的悲剧,也能反思当今社会的问题,提醒我们关注民生,推动社会进步。无论是古代的统治者还是现代的政府,都应以民为本,防患于未然,避免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