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汗浃背:典故、出处与应用
流汗浃背:典故、出处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流汗浃背”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典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虽然《诗经》中没有直接提到“流汗浃背”,但其中的“载渴载饥”描述了行军途中艰辛的环境,暗示了汗流浃背的场景。
到了汉代,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提到李广:“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这里虽然没有直接用“流汗浃背”,但李广在紧张的狩猎中肯定是汗流浃背的。
意思
“流汗浃背”形容人因劳累、紧张、热或害怕而汗水流遍全身,背部湿透。它的字面意思是汗水流得遍布全身,连背部都湿透了,形象地描绘了人处于极度紧张或劳累状态下的生理反应。
应用场景
-
体育运动:在激烈的体育比赛中,运动员常常会因为高强度的运动而汗流浃背。例如,足球比赛中,球员在场上奔跑、拼抢,汗水常常湿透球衣。
-
工作环境:在炎热的夏天,建筑工人、快递员等户外工作者在烈日下工作,汗水常常流得满背都是。
-
紧张时刻:在考试、面试或其他重要场合,人们因为紧张而汗流浃背。例如,学生在高考时,面对重要试题,常常会紧张到汗流浃背。
-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任何需要大量体力或精神集中力的活动,如搬家、打扫卫生、做饭等,都可能让人汗流浃背。
相关话题
-
身体健康:汗流浃背虽然是身体的一种自然反应,但过度出汗也可能导致脱水,提醒我们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
心理压力:汗流浃背有时是心理压力的外在表现,如何管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也是现代人需要关注的话题。
-
文化差异:在不同的文化中,对汗流浃背的看法可能不同。在一些文化中,这可能被视为勤劳的象征,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可能被视为不雅。
-
科技与生活:现代科技的发展,如空调、制冷设备的普及,减少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汗流浃背的频率,但也带来了新的健康问题,如空调病。
通过了解“流汗浃背”的典故、出处和应用场景,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内涵,还能从中窥见中国文化对人体反应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生活中各种情境的深刻理解。